清教徒給世人的25個禮物
甄朝珺 2019-10-21
本周讀書《清教徒的禮物》,一本美國暢銷書,追述了美國起源及管理文化的特性,書中有兩大看點
第一個是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美國精神的源頭。
第二個是作者呼吁要重視那些讓美國變成強國的25條管理原理,這些原理經過調整,適用于很多行業。
17世紀的清教徒遭到英國國教迫害,大量的教徒流亡,其中一批清教徒乘坐者五月花號抵達美洲,船上的乘客簽署了著名的《五月花號公約》,這個公約是美國法律與憲章的前身。同時這一群人身上,他們遵守著相同的價值約定:
第一,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;
第二,喜歡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;
第三,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道德觀念;
第四,善于協調各種財力、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;
這些精神是清教徒對后人的饋贈,靠著這些精神美國迅速成為了世界強國。
在二戰結束后,美國將清教徒的禮物帶到了日本,傳播者麥克阿瑟因此在日本也享受到了極高的榮耀。
書中說到,隨后這種精神傳遞到了亞洲,推動了亞洲四小龍的崛起與中國現代化的崛起。
因為美國新泰勒主義的萌芽(盲目的專家崇拜,相信所謂的管理專家,而不是來自企業的通才與專才)清教徒精神減弱,1970年后,美國管理的黃金時代結束。
作者希望美國人重新學會管理工場、以及其他經濟領域與工場對等的東西,解決方案就是學習并應用那些讓美國在20世紀變成工業強國的那些管理原理。
我們一起來感受下這25條管理原理
原理1 所有成功組織,不管多么簡單,都由系統嵌套而成。
一個成功的組織必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嵌套而成?;诮M織核心目標延伸出不同的其他目標,并且有對應的團隊跟進和負責。
系統是一個不陌生的詞語,不僅僅應用于組織,也應用于個人,擁有系統是很高級的存在,一個設計師、產品專家、管理者都應該構建一個運營良好,可不斷迭代的系統。
對組織或個人,這都是在構建競爭優勢。
原理2 所有系統都離不開常規工作的補充,這些常規要定期審查和更新。
從公司治理上,組織第一級別的目標產出后,會有第二,第三級別的目標進行對應的拆解與分配。最終會落實到具體的執行環節,以及執行目標。
當這個流程執行通暢時,管理成本就會大幅降低。我們需要做的是持續性的定期更新與優化這個流程與機制。
原理3 任何組織最重要的子系統都是層級,其基礎很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直線職能制。
層級因為企業不同的階段而有區分,早期可能2-3層,發展壯大后可能有10層,復雜是成熟的代價。
層級的存在是在幫助任務的落實與推進,層級幫助目標轉化成具體的任務,這里需要注意的是,要授權而不是授責,出現問題對應的管理者應該承擔責任。
原理4 最好的層級形式是“自下而上”。
“自下而上”是組織將目標分配成任務后的一個補充。
在將目標——》任務傳遞到執行環節時,對應的,有兩個重要的事情是:1)讓對方有參與感,知道這個目標從何而來,要去向哪里。而不是簡單的只說一個你要做xx就可以。2)賦予對方足夠的決策空間,在什么樣的權利范圍內,允許員工做自己的決策而不用上報。
從why,how,what的思考方式,讓每個員工與公司的目標統一,且擁有更多的主動權,他們會上報問題,推進改進一些變化。而不是僅僅當一顆螺絲釘。
原理5 領導層應盡量實行集體決策制或“共治”。
德魯克在《管理的實踐》中提出過這樣的思路,20世紀中葉后的首席執行官責任重大,不應該一個人扛起來所有的事情。而是有一個團隊幫助他分擔。
就像那句著名的話:聽多數人的意見,與少數人商量,自己做決定。
原理6 中層管理者是管理的“拱心石”。
中層管理者是企業的信息流轉中樞。目標到任務的轉化來自這里,信息在上下之間的流轉,也要經過這里。
優秀的中層管理者熟悉公司的管理風格,熟悉公司的歷史,以及熟悉公司不斷變化改革的額原因,他們是團隊重要的粘合劑。
原理7 一人一上司。
每個人都有一個領導沒有什么疑問。有問題的是企業中會有人跨級別管理與安排業務,這樣的內容會讓員工困擾。也會削弱主管領導的權威感。
上級保護好自己的下屬,如果他也是個Leader,那么他的權威感,對團隊的威信,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上級管理者的言行直接傳遞給團隊的。
原理8 會議是“管理工作的媒介”。
德魯克建議管理者用于會議的時間,不要超過工作時間的25%。
控制好會議的主題與節奏,開好每一個高效的會議。那么,企業需要一個開會的標準與共識。
原理9 “集成決策”帶來正確的決定。
集成決策意味著:(1)任何重要提議,都要構思好實施細節才決定是否通過;(2)管理的四個步驟——計劃、決策、執行、跟蹤——應該視作一個連續體,進而應該由同一群人貫穿始終;(3)采取措施防備意外(這個意外指決策的某些原始假定可能并不正確)。就像白天之后有黑夜一樣,這條原理之后還有另外一條原理,即決策的制定者要為決策的失敗負責。
原理10 計劃應該分為短期(比如1~4年)、中期(比如5~8年)和長期(比如9年及以上)。
企業經營是在面對一系列的難題,以及不連續性的挑戰。
優秀的企業可以跨越周期,不斷增長。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,除了短期的業務安排,還在安排一些長期的業務,持續創新也戰略布局。比如:華為的備胎計劃。
原理11 研究前人的成敗,從前人的經驗中學習。
學習前人失敗,從前人的經驗中學習是最快速且低成本的學習方式。不要自己去犯所有的錯。
原理12 各方向——尤其是向上——的信息流動暢通無阻,對組織的成功非常必要。
梁寧說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信息環境。哪些信息流過你,決定了你在企業中的位置。
現在一些主張透明文化的企業如字節跳動、橋水基金都擁有著很大的競爭優勢,組織在用一些制度幫助信息在流轉的過程中不變形。
原理13 管理者在實際意義和道德意義上都應該是領導者。
從人的特點上,我們不應該要求每個管理者都是完美的,有的管理者擅長辯論、有的管理者擅長進攻、有的管理者擅長扎實的業務但不善言辭。只要他們可以有效的完成任務,他都是一個領導者。
幫助一個領導者構建其應有的權利與權威。
原理14 應該保守地使用顧問;應該把顧問“放在手邊”而非“供在頭上”。
合理的判斷這個顧問能帶來的價值。
賭場客人來了又走,賣水的始終在賺錢。作為投資者,最終盈虧還是要自己承擔,而不是與顧問共擔。
顧問可以提供的更多是技能與發展,而不是企業的戰略。
原理15 管理者應該清楚自己的社會責任,包括把員工當人而非商品對待。
增長思維30講中說,組織是人的組織,視人如人,就是把人當人看,看到對方的處境、情緒、感受和訴求,而不是簡單把人當工具。
將員工看做是企業的資產,而不是每個月要支付工資的負債。
原理16 不要等壞了才修,要注意保養和改進。
不要等壞了才去修理,是一句特別質樸的話。我們可以理解為:不斷迭代與完善。
對待組織、對待人,對待業務皆應如此。
原理17 像回避瘟神一樣回避債務——如果不可能做到完全回避,那么盡可能少借債。
讓企業少負債或者盡量不負債,這樣就可以張弛有度。更有底氣來應對市場的波峰與低谷。
原理18 管理者應該擁有或獲得“領域知識”,即深刻了解公司的技術和業務,這種知識只能通過在公司或公司所在行業長期實踐才能獲得。
不要做只是在“管理”的而對真正的業務一無所知的人。
業務崗位的管理者首先應該是業務專家。
原理19 對管理者的考核和培訓應該是實用的、連續的。
培訓不會叫醒一個裝睡的人,但是培訓可以幫助一個本來就優秀的人達成卓越。
對于管理崗位的考核與培訓應該是連續的,不斷的幫助他們成長與面對問題,他們會在業務中給予企業巨大的回饋。
業務會遇到坎坷,而對于積累與成長,最終能夠承接的住的人就是這些管理者。
原理20 任何想晉升到頂層的管理者都該從底層做起。
從基層做起不斷攀登的管理者,具有更強的業務能力與團隊整合能力。他們親眼看見過炮火,而不是僅僅從書本上學習過。
不論什么樣的背景,都應該鼓勵他們從基層做起,親身經歷這些崗位。
原理21 工作輪換(有時叫做公司內流動)有利于打造“全才型”經理人。
在一個崗位時間久了,思維與視角會被局限。輪崗更多的部門,做更多的事情,參與更多的業務,可以擁有全局的視野與思維。這樣打造出來的管理者是企業夢寐以求的。
單純業務崗位,也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輪崗:比如產品崗位參與一些運營內容,運營崗位參與一些產品的職責,加深雙方的理解,對未來的業務推進也是幫助很大。
原理22 用人應該持長期導向,這個長期指至少8年,最好是10年。
做長期的企業、用長期的人。用長期的視角來招聘,用長期的視角來用人。
每個崗位都有適應成本,剛剛適應就調整,那這崗位就很難產生長期的價值。
原理23 互補是任命的關鍵之一。
團隊的作用是我們可以彼此依賴。
找對這個事情更擅長,更有激情的人來負責,讓團隊之間的彼此形成優勢互補。
承認自己的短板,尋找 優秀的人補齊,團隊才能繼續向前推進。職場騙人的話是長板理論,真正耽誤團隊與個人的,永遠是那個缺口。
原理24 薪酬制度應該獎勵并促進合作。
讓對企業重要的人獲得應有的酬勞與對未來的期待,是讓企業與員工共同進步的基石。
在薪酬與獎金的配合中,可以讓薪酬之間的差距沒有那么大,而拉開獎金的差距。薪酬代表的是崗位、背景與實力,獎金代表的是做出的貢獻的權重,結果。
原理25 像回避瘟神一樣回避炫耀和張揚。
優秀的管理者明白,他取得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,將功勞歸功與團隊。
面對團隊與同事謙虛低調,面對同行謹言慎行,這些可以幫助管理者們走的更遠,走的更高。
這是美國黃金時代優秀務實背后的25條管理原理;
可用于自省,檢查自己的企業與團隊是否有提升的空間。